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 专业认证服务中心

前沿动态

中美同日宣布量子芯片取得重大突破审稿人却称中国的更靠谱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3-09 05:01:55 点击数: 

  2月20日那周出版的《自然》期刊同时发表了中美两国研究团队的量子芯片成果。

  中国方面是北京大学和山西大学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中方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取得突破之前,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尝试过类似的实验,但至今还未取得进展。

  《自然》杂志一位评稿人的评价是:“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美国方面是科技巨头微软发布的新型量子芯片Majorana 1(马约拉纳1)。

  微软说,这是“全球首款拓扑架构量子芯片”,通过它可以开发出能解决“有意义工业规模问题”的量子计算机。

  目前量子计算机的问题是,量子比特相当脆弱,对环境噪声非常敏感,计算过程易出错或数据丢失。这个问题是量子计算目前发展缓慢的核心矛盾。

  而微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了17年的时间:创造出所谓的“世界首个拓扑体”,得以观察和控制马约拉纳粒子,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从而产生更可靠和可扩展的量子比特。

  微软声称使用砷化铟(半导体)和铝(超导体),通过逐个原子设计和构建拓扑导体线材,将拓扑导体纳米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H”, 每个单元有四个可控的马约拉纳粒子,构成一个量子比特。

  然而,马约拉纳粒子是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在1937年首次描述的一种粒子,这种粒子至今未被观察到或制造出来。

  微软在其网站上一篇博文中写道,“马约拉纳1号”芯片所采用的技术正朝着“利用数百万个潜在量子比特协同工作,在单个芯片上解决从发现新药物到革命性材料等一切无法解决之问题”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将这种芯按比例扩展,就可以得到超100万个量子比特,从而实现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但是,瑞士巴塞尔大学和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的物理学家告诉《自然》杂志的新闻团队,微软可能操之过急,只展示了中间结果,但没有提供拓扑量子比特存在的证据。

  中方研制的芯片比微软的芯片更小,并且使用了在室温下运行的基于光子的技术。相比之下,“马约拉纳1号”芯片依赖于超导材料,而这些材料需要在极低温度下才能工作。

  在同一份杂志上发表的两份论文,一位评稿人批评微软这篇论文“用词误导且含糊不清”,将理论预测、器件设计和实验结果“以一种相当草率的方式”混合在了一起。

  学界大部分的观点是微软的成果存在缺陷,更缺少证据,相对于微软的高调宣布,微软更显得操之过急和草率。

  和中美登月竞赛一样,中国一路明牌,美国为了维持其“伟岸”形象,已经有些顾头不顾尾了!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