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 专业认证服务中心

前沿动态

中国首个!重磅发布开源的超导量子芯片自动化设计工具书写三重围城下的中国方案!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4-17 09:07:57 点击数: 

  4月8日,国内量子计算团队正式宣布开源超导量子芯片自动化设计工具:EDA-Q。作为EDA-Q打通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全流程,为全球量子计算开发者提供新的芯片设计生态。EDA-Q前期已在国内多家单位部署试用。

  在传统半导体产业的金字塔中,EDA工具居于底层核心地位。这一关键领域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2024年数据显示,Cadence、Synopsys、Siemens EDA三家海外企业占据中国EDA市场接近80%的份额,而国产EDA企业华大九天虽以6%的市占率位列第四,但依然与“三巨头”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暴露出EDA国产化进程的深层困境。

  技术壁垒高筑,核心环节“受制于人”EDA工具贯穿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全流程,技术复杂度极高。国际巨头通过数十年积累,形成了覆盖数字芯片全流程、先进制程支持等完整技术体系,而国产EDA仍以“点工具”为主。例如,华大九天在模拟电路设计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但数字芯片设计全流程EDA工具尚未形成完整竞争力;概伦电子2023年制造类EDA收入占比仅为30.53%,凸显在晶圆制造关键环节的短板。

  生态依赖难破,产业链协同举步维艰EDA工具需要与芯片设计公司、晶圆厂深度绑定,形成“设计-工艺-工具”的闭环生态。国际EDA巨头已与台积电、三星等先进制程厂商建立牢固合作关系,而国内企业因缺乏先进工艺数据支撑,难以突破7nm以下制程支持能力。例如,华大九天的晶圆制造EDA工具尚未全面覆盖高端工艺,导致下游客户对国产工具信任度不足。

  市场挤压与研发投入的恶性循环国产EDA企业面临“技术追赶成本高、市场回报周期长”的恶性循环。2023年,中国EDA市场规模约120亿元(占全球10%),但国产企业营收规模普遍偏小:广立微2023年测试设备收入占比超80%,EDA软件收入不足20%;概伦电子2024年一季度亏损超3600万元。高研发投入(华大九天研发费用率常年超40%)与低市场占有率形成尖锐矛盾,企业生存压力加剧。

  传统半导体EDA的国产化,是一场与技术霸权、生态壁垒和资本压力的“孤军奋战”。尽管《“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提供税收减免、技术攻关支持,但国产EDA在底层算法、IP库积累等基础领域仍存在代际差距。若无法在核心工具链、生态协同上实现实质性突破,中国芯片产业的“咽喉”将长期暴露于风险之中。

  量子计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指数级并行计算能力,但这一能力的前提是量子芯片规模的持续扩展。当前,全球领先的量子芯片已突破1000量子比特门槛(如IBM Condor芯片),而中国也成功研制出突破500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骁鸿”。

  然而,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并非简单的堆砌——量子纠缠的稳定性、量子门的操作精度、跨模块的协同效率等问题使芯片设计愈加复杂。若依赖传统手工设计,效率低下且容易引入人为错误。参照经典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量子EDA(Quantum EDA,下称QEDA)工具正是实现大规模量子芯片设计的核心支撑。

  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推出一系列QEDA工具辅助量子芯片设计。国际上,作为IBM量子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Qiskit-Metal专注于为超导量子芯片的自动化设计提供参数化电路设计、电磁仿真与优化功能,支持从量子比特设计到布线连接的全流程开发;KQCircuits由芬兰量子计算公司IQM主导开发,专注于超导量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与验证,其核心优势在于兼容多层芯片制造工艺,支持自动生成符合特定代工厂设计规则的版图文件;部分国际EDA巨头(如Cadence、Synopsys)已推出量子设计模块,例如Cadence的QuantumPro工具包,提供量子比特建模、噪声模拟及混合经典-量子电路协同设计功能,主要服务于高端芯片设计企业。

  国内量子计算研究机构主要依靠自研,也在QEDA领域实现突破。本源量子推出的QEDA平台“坤元”覆盖量子芯片设计、仿真与优化等流程,支持超导与半导体量子比特模型库,并提供国产化工艺设计套件(PDK)。量旋科技推出的天乙平台采用云端协同架构,主打自动化布线等特色功能。

  当前,QEDA领域尚未形成传统EDA的“三巨头垄断”格局,国内外企业差距不大。但需承认,国外工具在开源生态、算法库完备性及多物理场仿真精度上仍具优势,且正在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工具链。

  国内量子计算团队秉持着开放、共享的科研精神,将EDA-Q在Github与Gitee上开源。作为国内首个开源的超导量子芯片自动化设计工具,EDA-Q是国内外同类产品中设计流程最全面、用户上手最容易、软件架构最灵活、功能选项最多元的QEDA,为全球量子计算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产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量子计算硬件设计仍处于技术探索期,开源工具的普及对行业生态构建至关重要。

  · 加速技术共享与协作创新量子芯片设计涉及多学科交叉(如量子物理、微电子、算法优化),开源工具可打破机构间的技术壁垒,避免重复造轮子。例如,通过共享参数化组件库,全球开发者可直接复用已验证的量子比特模型,将研发精力集中于关键瓶颈突破。

  ·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传统EDA工具高昂的授权费用与封闭生态制约了中小团队参与。开源QEDA通过免费开放核心功能,使高校、初创企业能以更低成本验证设计,推动量子硬件研发从“巨头垄断”转向“多元共创”。

  · 驱动标准化与生态共建开源社区天然成为技术标准的“试验田”。开发者共同制定的接口规范(如量子芯片描述语言)、仿真流程等,有望成为行业事实标准,避免生态碎片化。

  EDA-Q在功能上实现了对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全流程的覆盖,从拓扑结构设计到等效电路计算,从器件映射到自动化布线,再到仿真优化,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具有基础功能并提供开放接口。

  拓扑结构设计模块中,EDA-Q不仅支持用户自定义模式,还能通过集成拓扑映射算法,为特定量子算法生成定制化的拓扑结构。

  等效电路计算模块中,通过对电容、电感等关键参数的准确计算,结合开源库可以快速构建与拓扑结构独对应的等效电路图,并支持几何参数的确定,为后续的设计优化提供基础。

  器件映射模块中,EDA-Q能够从用户自定义的组件库中调用参数化组件,将芯片拓扑转化为具体的物理器件,实现逻辑与物理的无缝对接。用户既可以选择现有通用组件进行版图设计,也可以依照组件开发模板进行快速组件设计。同时EDA-Q还提供了组件自动化解析功能,用户可以将现有组件版图文件直接解析后生成组件库文件。

  自动化布线模块中,针对超导量子芯片布线复杂、耗时长的问题,EDA-Q提供了多种布线模式,支持平面版图、倒装焊版图等不同设计架构的布线需求,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仿真优化模块中,EDA-Q集成了仿真接口,可对量子比特和谐振腔的物理参数进行仿真分析。这一过程可支持用户确认设计的准确性,有利于加速设计的迭代速度。

  考虑到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使用工具时对数据安全及便捷性的需求,EDA-Q支持本地部署。这意味着用户无需担心数据在云端传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计算资源和工作流程,灵活地对工具进行配置和使用。无论是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还是在企业内部的研发实验室里,本地部署的EDA-Q都能迅速融入,为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工作提供稳定而高效的服务。

  “独行快,众行远。”在这个决定未来的科技赛道上,EDA-Q愿作中国量子计算的“造舰者”,与全球开发者共建量子时代的基础设施。点击Star,加入这场波澜壮阔的星辰远征——让每一行代码,都成为照亮量子未来的星光。云开网站 开云Kaiyun com中国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