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芯片:科技的未来究竟是辉煌还是幻灭?
量子芯片,毫无疑问,是2024年科技界的一大焦点。这种基于量子力学的半导体芯片,集成了大量的量子逻辑单元,能进行一些有史以来计算机无法匹敌的复杂运算,比如量子化学模拟和量子人工智能等领域。业内一直期待着量子芯片能够打破传统计算机的算力极限。然而,近期英伟达的CEO黄仁勋的一番话,却仿佛像一记重锤,猛烈撞击了量子概念股的浮华繁荣。
在一场颇具权威性的访谈中,黄仁勋表示,虽然英伟达可以制造量子计算所需的传统芯片,但构建一台有用的量子计算机所需的量子比特数量将是现在的100万倍。这番话让业内许多乐观主义者感到不安,他甚至预测,真正具备市场价值的量子计算机要到15到30年后才能上市。这种“黑暗预言”随即导致许多相关公司的股价重挫,Rigetti Computing和Quantum Computing等公司一度暴跌幅度接近50%。
不过,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这些量子技术公司其实并不乏亮点。Rigetti、IonQ及D-Wave等公司的股价在年初时曾经历暴涨,宛如一场科技狂欢的盛宴。量子技术一直被視為科技领域的“下一个新大陆”,不过在黄仁勋的“真相”面前,不禁让人反思,这项技术真实的应用潜力究竟有多远?连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也表示,量子计算机的“成熟”需要数年时间。他的这一言论暗暗与黄仁勋的观点呼应。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给出了强有力的反击。D-Wave的执行长在接受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表示,黄仁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们的量子计算机早已在商业上取得应用,未来并非遥不可及。量子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反映在最近谷歌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接连推出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展现出巨大的计算潜力。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谷歌宣称,其名为Willow的芯片能够完成目前超级计算机需要亿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中国,科技大学的「祖冲之三号」也不甘示弱,展现出超越谷歌的强劲实力。但无论是谷歌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前阶段其实都是在为量子计算的未来打基础。量子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设计和制造的竞争,更是对于应用场景的探索。
市场对量子芯片的期待显得进入了“跑马圈地”阶段,全球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都在为这项技术下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拿大D-Wave等公司无一不在积极研发。而在中国,国盾量子和本源量子等公司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并已成功研发出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设备。
但让我们再次回到一开始的问题,量子技术是否能够实现其声称的潜力?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室中的量子计算优越性。第二阶段则是探索特定领域的实用价值,而第三阶段将实现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现阶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正处于第二阶段,已在一些如金融、制药等行业展现出应用前景,但如黄仁勋和扎克伯格所言,真正的广泛应用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量子技术的热潮并不能掩盖其面临的挑战。从技术的成熟度到市场的需求,还有许多未知数需要克服。对于量子技术的热情和期许,犹如一场科技迭代的盛宴,而这场盛宴直到何时爆发,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